全站年SVIP
全站1000+试题无限查看
松浦弥太郎有句通透的人生箴言:“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有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困境,而是自己的思维。
患得患失,则会举步难行;过分在意,则注定心力交瘁。
这种内耗的感觉就如同总有两个小人在内心打架,每天什么也没做,却身心疲惫。
人一旦陷入自我损耗的状态,迟早会把自己拖进生活的泥淖。
感情里,执着于过去,消耗能量
鲁迅在杂文中写道:
“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所谓的记性坏,并非是对过去的人与事全然忘记,而是不再执着于过去的得与失。
倘若一个人始终沉湎于过去,就会无法自拔。
我小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小姨三十多岁就离婚了,二十多年过去,至今还是孑然一人。
我们时常催她找个伴,享受余生,她却总是推脱。
对于曾经出轨的前夫,她似乎有着某种执念。
小姨总是喜欢给我们讲起前夫过去对她的种种伤害,说一次就要哭一次。
可奇怪的是,她似乎又对这个曾经伤她至深的人,念念不忘。
她记得前夫曾经给她写过的信,恋爱时吵过的架,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
她女儿如今已结婚成家,但到了女儿家里,她还是对前夫的事一提再提。
女儿曾安慰她说:“就算当初我爸没出轨,以他的个性,你俩退休了,你还是得伺候他那脾气,还不如现在自由自在。”
小姨却说:“那也不一定,至少有个伴,很多男人也许老了就好了”。
表妹把这件事告诉我,我才明白,小姨这么多年说到底,还是放不下。
她似乎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相爱的两人,可以转身就变成陌生人。
这种想不通,道不明的情绪一直裹挟着她,二十多年来,从未消淡。
二十多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可她却都拿来回忆了。
一个放不开的过往,如藤条扎根于脑海中,日复一日,越是年久,缠绕的力量就越大。
感情中,分手不可怕,离婚也不是一场失败。
可怕的是,这段错误的感情最终酿成一场巨大而持久的自我消耗。
有时候,让你痛苦的并不是那些失去,而是你一直为内心的那份“意难平”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感情中,放下对方,也是放过自己,学会告别,告别曾经的爱人,更是要告别过去的自己。
工作上,忧虑于未来,行动犹豫
刷豆瓣时,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感触颇深。
有个人想要申请晋升公司更高的职位,于是去问朋友怎么做比较好?
朋友一一详细说明,还找了很多资料给他参考。
过了一个月,朋友问他晋升情况,他说还没开始写申请表,朋友问为什么,他说还没准备好。
所谓的准备的好,是他一直在思考一些没发生的事情,比如:
“如果申请不过怎么办,领导会不会觉得我急功近利”;
“如果最后没申请成功,同事们会不会笑话我”;
“每年申请成功的就几个人,我会不会最后被刷下来”;
……
这些问题一直盘桓在他的脑海中,还没开始下笔,他就累得不行了。
阻碍你行动的,往往不是未知的困难,而是你多余的想法。
一个人,把精力都放在了瞎想上,自然就没有力量走出第一步。
反而那些说干就干的人,都能做出好结果。
时间管理导师叶武滨的儿子曾问过他:“爸爸,你的梦想是什么?”
叶武滨回答:“爸爸想环游世界。”
儿子:“爸爸,那你现在为什么不去呢?”
叶武滨听到儿子这么问,思索了一整天,第二天便发了一条“我要去环游世界”的朋友圈。
叶武滨的朋友圈不是发着玩的,发完之后,行动也跟上了。
环游世界是个大梦想,显然是没有办法一步到位的,于是他开始拆分目标,计划用5年的时间跑完5个大洲。
而这5个大洲中,他选择了非洲作为始发站,原因是出行成本比较低,而且“新鲜、好玩、暑假能带孩子去”容易找到更多的同伴成团。
就这样,9个月后,他和儿子成功地踏上了非洲的旅程。
此后的7年时间里,他们一起领略了南北极的神秘,一起欣赏了沙漠与冰川的壮丽,感受了海洋的辽阔,足迹遍布了50+个国家和地区。
后来,他把这些游历写成一本书,影响了千万读者。
没有什么事情是光想不做就能完成的,只有行动起来,问题的答案才会迎刃而解。
光想不做,非但没意义,还内耗严重。
是啊,再远的路也在脚下,再好的想法也要行动才能够达成。
千万不要因为想太多,耽误了实现梦想的步伐。
交际中,太在意别人,掏空自己
在心理学的认知治疗中,有一个技术叫去中心化。
中心化的意思是:习惯性认为别人感受的发生,都跟自己有关,认为自己的行为会牵动着所有人的感受。
把自己想象成了聚光灯下的人,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被别人盯着。
朋友娜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性格敏感多疑,容易过度解读他人的话语。
有一次,她给我发信息:“在吗。”
我回复:“嗯。”
她说:“你生气了?”
我说:“当然没有,怎么了。”
她回答到:“你的‘嗯’看起来很愤怒。”
仅仅一个“嗯”字,她都能解读成别人对她的愤怒。
有时候过于敏感,是给自己生活添堵。
生活中,她就像一台行走的“敏感仪”,不管遇到啥事,都能往自己身上扯,比如:
今天同事忘记叫她一起吃饭,她就会觉得对方是不是不喜欢她了;
伙伴们一起出去玩,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她却觉得故意嘲笑自己;
发朋友圈如果常点赞的朋友没有点赞,她就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了;
别人在一起聊天如果没叫上她,她就觉得大家是在说自己的坏话。
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陷入泥潭,无休止地内缠、内耗、内旋,消耗能量,浪费生命。
时刻觉得自己不够好,是成长中最大的内耗。
豆瓣上有个话题:“当你挣脱‘他人目光’时,是什么体验。”
有个答案很戳心:“当我目光不在他人,而在自己时,生活逐渐明朗起来了。”
当我们太在意他人的想法时,会习惯性的将别人的一举一动与自己联系起来,很容易束缚自己的精神。
人的思想一旦被牵着走,自然就无快乐可言。
人生在世,大多数的烦恼和沮丧,都是杯弓蛇影的自虐,所有的担心和忧虑,都是想太多。
实际上,在他人心中,自己轻如鸿毛,你所在意的事在他人看来根本就无足轻重。
当你试着不过分在意他人的言语,内耗自然就减少,人生也就更开阔了。
有位作家说过:“我见过一个人最恐怖的状态,就是持续性的内耗。”
毕竟,我们想要活成什么样,多半得靠自己。
倘若你总是处于内耗状态,人生自然也会越过得越来越暗淡。
只要摆脱内耗思维,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共勉。
真正拖垮你的,是“内耗思维”
松浦弥太郎有句通透的人生箴言:“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有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困境,而是自己的思维。
患得患失,则会举步难行;过分在意,则注定心力交瘁。
这种内耗的感觉就如同总有两个小人在内心打架,每天什么也没做,却身心疲惫。
人一旦陷入自我损耗的状态,迟早会把自己拖进生活的泥淖。
感情里,执着于过去,消耗能量
鲁迅在杂文中写道:
所谓的记性坏,并非是对过去的人与事全然忘记,而是不再执着于过去的得与失。
倘若一个人始终沉湎于过去,就会无法自拔。
我小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小姨三十多岁就离婚了,二十多年过去,至今还是孑然一人。
我们时常催她找个伴,享受余生,她却总是推脱。
对于曾经出轨的前夫,她似乎有着某种执念。
小姨总是喜欢给我们讲起前夫过去对她的种种伤害,说一次就要哭一次。
可奇怪的是,她似乎又对这个曾经伤她至深的人,念念不忘。
她记得前夫曾经给她写过的信,恋爱时吵过的架,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
她女儿如今已结婚成家,但到了女儿家里,她还是对前夫的事一提再提。
女儿曾安慰她说:“就算当初我爸没出轨,以他的个性,你俩退休了,你还是得伺候他那脾气,还不如现在自由自在。”
小姨却说:“那也不一定,至少有个伴,很多男人也许老了就好了”。
表妹把这件事告诉我,我才明白,小姨这么多年说到底,还是放不下。
她似乎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相爱的两人,可以转身就变成陌生人。
这种想不通,道不明的情绪一直裹挟着她,二十多年来,从未消淡。
二十多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可她却都拿来回忆了。
一个放不开的过往,如藤条扎根于脑海中,日复一日,越是年久,缠绕的力量就越大。
感情中,分手不可怕,离婚也不是一场失败。
可怕的是,这段错误的感情最终酿成一场巨大而持久的自我消耗。
有时候,让你痛苦的并不是那些失去,而是你一直为内心的那份“意难平”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感情中,放下对方,也是放过自己,学会告别,告别曾经的爱人,更是要告别过去的自己。
工作上,忧虑于未来,行动犹豫
刷豆瓣时,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感触颇深。
有个人想要申请晋升公司更高的职位,于是去问朋友怎么做比较好?
朋友一一详细说明,还找了很多资料给他参考。
过了一个月,朋友问他晋升情况,他说还没开始写申请表,朋友问为什么,他说还没准备好。
所谓的准备的好,是他一直在思考一些没发生的事情,比如:
“如果申请不过怎么办,领导会不会觉得我急功近利”;
“如果最后没申请成功,同事们会不会笑话我”;
“每年申请成功的就几个人,我会不会最后被刷下来”;
……
这些问题一直盘桓在他的脑海中,还没开始下笔,他就累得不行了。
阻碍你行动的,往往不是未知的困难,而是你多余的想法。
一个人,把精力都放在了瞎想上,自然就没有力量走出第一步。
反而那些说干就干的人,都能做出好结果。
时间管理导师叶武滨的儿子曾问过他:“爸爸,你的梦想是什么?”
叶武滨回答:“爸爸想环游世界。”
儿子:“爸爸,那你现在为什么不去呢?”
叶武滨听到儿子这么问,思索了一整天,第二天便发了一条“我要去环游世界”的朋友圈。
叶武滨的朋友圈不是发着玩的,发完之后,行动也跟上了。
环游世界是个大梦想,显然是没有办法一步到位的,于是他开始拆分目标,计划用5年的时间跑完5个大洲。
而这5个大洲中,他选择了非洲作为始发站,原因是出行成本比较低,而且“新鲜、好玩、暑假能带孩子去”容易找到更多的同伴成团。
就这样,9个月后,他和儿子成功地踏上了非洲的旅程。
此后的7年时间里,他们一起领略了南北极的神秘,一起欣赏了沙漠与冰川的壮丽,感受了海洋的辽阔,足迹遍布了50+个国家和地区。
后来,他把这些游历写成一本书,影响了千万读者。
没有什么事情是光想不做就能完成的,只有行动起来,问题的答案才会迎刃而解。
光想不做,非但没意义,还内耗严重。
是啊,再远的路也在脚下,再好的想法也要行动才能够达成。
千万不要因为想太多,耽误了实现梦想的步伐。
交际中,太在意别人,掏空自己
在心理学的认知治疗中,有一个技术叫去中心化。
中心化的意思是:习惯性认为别人感受的发生,都跟自己有关,认为自己的行为会牵动着所有人的感受。
把自己想象成了聚光灯下的人,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被别人盯着。
朋友娜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性格敏感多疑,容易过度解读他人的话语。
有一次,她给我发信息:“在吗。”
我回复:“嗯。”
她说:“你生气了?”
我说:“当然没有,怎么了。”
她回答到:“你的‘嗯’看起来很愤怒。”
仅仅一个“嗯”字,她都能解读成别人对她的愤怒。
有时候过于敏感,是给自己生活添堵。
生活中,她就像一台行走的“敏感仪”,不管遇到啥事,都能往自己身上扯,比如:
今天同事忘记叫她一起吃饭,她就会觉得对方是不是不喜欢她了;
伙伴们一起出去玩,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她却觉得故意嘲笑自己;
发朋友圈如果常点赞的朋友没有点赞,她就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了;
别人在一起聊天如果没叫上她,她就觉得大家是在说自己的坏话。
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陷入泥潭,无休止地内缠、内耗、内旋,消耗能量,浪费生命。
时刻觉得自己不够好,是成长中最大的内耗。
豆瓣上有个话题:“当你挣脱‘他人目光’时,是什么体验。”
有个答案很戳心:“当我目光不在他人,而在自己时,生活逐渐明朗起来了。”
当我们太在意他人的想法时,会习惯性的将别人的一举一动与自己联系起来,很容易束缚自己的精神。
人的思想一旦被牵着走,自然就无快乐可言。
人生在世,大多数的烦恼和沮丧,都是杯弓蛇影的自虐,所有的担心和忧虑,都是想太多。
实际上,在他人心中,自己轻如鸿毛,你所在意的事在他人看来根本就无足轻重。
当你试着不过分在意他人的言语,内耗自然就减少,人生也就更开阔了。
有位作家说过:“我见过一个人最恐怖的状态,就是持续性的内耗。”
毕竟,我们想要活成什么样,多半得靠自己。
倘若你总是处于内耗状态,人生自然也会越过得越来越暗淡。
只要摆脱内耗思维,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