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年SVIP
全站1000+试题无限查看
运营进入门槛很低,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背景、目的、目标、策略、计划和排期,这是运营人员做任何事情应该有的最基本的思考流程。
阶段性的目标不达预期,计划的策略和手段未见效果,规定的实际节点未能完成事项执行,这一切的背后必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原因。正如做社区运营,你发布了一个话题活动,然而数据反馈远不如预期,你能否快速发现这其中的关键确定性问题?记住是确定性问题,而不是可能……,应该……等主观性的臆断。
正如上面提到的,你在社区策划了一个话题活动,话题参与度表现出的数据不尽如人意,你潜意识中应该有系统化且明确的思考维度,而不是漫天揣测,毫无逻辑。
你的思考和分析不应该是:是不是话题大家不感兴趣?是不是标题不吸引人?是不是推广力度不够?等直接性的散点的推断,这种方式很难做到思考问题的完全穷尽,很容易出现考虑不够周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去从根源上思考并考虑影响话题帖数据效果的维度,如下图:
我们在做话题策划推广时候的思考思路和维度,跟我们在话题策划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维度基本一致,根据影响因素的维度拆解,逐步排查和确定具体问题,当然这整个过程是需要结合数据反馈来进行的,做运营只有数据才是最诚实、最可靠的!
在做运营推进的时候,发现问题后你总是存在畏难心理:抱怨这个解决难度太大,预算不足,资源不够,即使做了也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经常有运营人员在做活动、做推广时,活动或者专题内容上线之后便坐等各种渠道曝光带来的自然流量,而不做人为干预和管控。
比如一个社区内容专题页上线后,各方面数据表现并不好,但是时隔几天,无论是推广渠道选择、Banner文案、专题页聚合的帖子标题,内容都未做任何改动和优化。
阶段性目标未达成,计划中的事情节点得不到有效执行,完全没有不达目标就无所不用其极,即便是通宵也要在规定时间完成计划事项的决心.
若如此,运营人员的意义何在?
做运营本身需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循环往复。
这一点在很多运营人员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做运营总是在被动地做事,运营工作中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思考背后的逻辑,缺乏结果导向意识。
最明显的就是做用户运营的时候,用户沟通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是盲目地沟通,大部分停留在跟用户毫无目的的闲聊上,聊完之后并没实际的产出或者结论,完全不考虑具体的投入产出比。
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用户沟通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是做情感维系?用户需求挖掘?还是用户状态或者信息的了解?目的不同跟用户沟通的方式和内容都会不同,并且既然是跟用户沟通必然要有确定性的结论或者产出。
比如:
用户沟通的目的是情感维系,那么你在跟用户沟通之后,用户跟你的粘性或者对你的好感是否有所加强,对产品的使用是否更加活跃?
如果用户沟通的目的是需求的挖掘或者验证,那么沟通完了之后是否有确定性的需求结论?如果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用户状态,那么沟通结果是否了解到用户的近况、心理和情绪或者用户某方面的信息?
不能科学合理的为自己的运营设定目标,没有为了达成目标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计划事项通宵达旦的决心。
很多运营在做阶段性目标设定时都是想当然,拍脑袋,缺乏有效的依据,对于设定好的目标不做目标分解,对应的工作计划或者策略制定几乎与目标脱离,从不考虑目标设定之后所提出的下一步运营计划是否能够有效的促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措施能为目标达成带来多大贡献。
而且奇怪的是大家每周都给自己制定不同的运营目标,但每周的工作内容始终都是惊人的相似。就拿社区运营为例,基于社区发帖量的目标,每周工作千篇一律的都是出话题、做活动、做内容管理。
很多运营人员考虑问题很浅显,缺乏系统性,总是一开始就直接想具体措施,而且是想到什么是什么,有时候还会为偶尔冒出来的想法或者手段激动不已。
一个最简单且生活化的例子就可以很好的说明:如果让你以“苹果”这一个词进行联想,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立即开始给出各种答案:苹果手机、苹果电脑、牛顿、吃的苹果……。然而这种方式很难穷尽且很容易出现思路上的瓶颈,这种单点式的思考,你最多能够联想到20-30个事物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随着联想词的增多,想到词语的速度会越来越慢。
如果采用金字塔思维自上而下进行一步步的拆解,每一层及都做到完全穷尽,相互独立的话,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正如店铺运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提高销量的具体措施,而不是首先去考虑影响销量的影响因素!
系统化的思维需要主动性的去培养,如果做了2-3年的运营,依然做不到系统化思考,依然还是单点性思维,那么问题就有点大了,因为思维方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运营事多且杂,而且经常多线程处理工作,很多运营人员看似每周都很忙碌,但经常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且效率低下?一个是工作缺乏主次重点,其次是缺乏有效的时间计划和安排。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是从自身考虑,首先想到的是领导安排的工作太多,不合理,而不是去考虑自己是否可以去做工作优化,比如分清主次重点,轻重缓急,常规性工作流程化,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等。
一切皆运营,对待自己的工作就像对待一个运营项目,觉得事情很多,很杂,做不完,这是问题。每个运营人员要做的不是去抱怨,而是去分析,找出关键原因,进而有效地去解决,去做优化。在做运营时经常抱怨而不思考解决方案的人,一定不适合做运营!
如果你指望朝九晚六,目标能够轻轻松松达成,单纯依靠平台资源坐等用户量增加,用户活跃度提升,那么你一定不适合做运营。
做运营加班加点是常事,压力大节奏快是常态。如果你不经历几次绝望和濒临崩溃的感觉是很难得到快速成长的。
做运营3年是一个节点,能否突破直接决定了你后续的成长和发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时候思维上的瓶颈,思路上的难题,都是在你经历了高压,近乎绝望和濒临崩溃式的实践之后豁然通达的。
几年如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没做任何改变,潜意识中缺乏对阶段性工作和成果的总结以及优化。做了几十次话题,几十次活动,依然重复着原来的思路继续出话题,做活动,没有经验和方法论总结。
之前犯过的错误,之后仍会继续重复犯错,思路局限和形成惯性思维,这对做运营的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做运营最不能应付的就是阶段性的运营总结和复盘,而且运营总结并不一定非得长篇大论,形成文字。哪怕你是做一次资料的搜集和汇总这样简单事情都可以做思考和总结。
做运营总结应该是无时无刻,伴随运营工作的始终!
写文章也是对自己一个非常好的总结。
自我的认识,学习提升也可以当做是一个运营项目,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能够快速制定有效的提升目标和计划,并快速去实施,这是做运营的人必须具有的习惯。
如果你做了2-3年的运营,没看过任何关于运营方面的文章和书籍,没去深入了解过竞品,或者说本身对任何形式任何方面的学习都是无意识或者存在惰性,那么你一定不是合格的运营人员。
做运营仅仅凭借自己现下的实践来积累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种一叶障目式的实践很容易固化自己的思维。
哪些习惯会让你不适合做运营?
运营进入门槛很低,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1. 缺乏对问题的天然警觉
背景、目的、目标、策略、计划和排期,这是运营人员做任何事情应该有的最基本的思考流程。
阶段性的目标不达预期,计划的策略和手段未见效果,规定的实际节点未能完成事项执行,这一切的背后必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原因。正如做社区运营,你发布了一个话题活动,然而数据反馈远不如预期,你能否快速发现这其中的关键确定性问题?记住是确定性问题,而不是可能……,应该……等主观性的臆断。
2. 缺乏潜意识的系统化的思考维度
正如上面提到的,你在社区策划了一个话题活动,话题参与度表现出的数据不尽如人意,你潜意识中应该有系统化且明确的思考维度,而不是漫天揣测,毫无逻辑。
你的思考和分析不应该是:是不是话题大家不感兴趣?是不是标题不吸引人?是不是推广力度不够?等直接性的散点的推断,这种方式很难做到思考问题的完全穷尽,很容易出现考虑不够周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去从根源上思考并考虑影响话题帖数据效果的维度,如下图:
我们在做话题策划推广时候的思考思路和维度,跟我们在话题策划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维度基本一致,根据影响因素的维度拆解,逐步排查和确定具体问题,当然这整个过程是需要结合数据反馈来进行的,做运营只有数据才是最诚实、最可靠的!
3. 发现问题后的反应
在做运营推进的时候,发现问题后你总是存在畏难心理:抱怨这个解决难度太大,预算不足,资源不够,即使做了也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经常有运营人员在做活动、做推广时,活动或者专题内容上线之后便坐等各种渠道曝光带来的自然流量,而不做人为干预和管控。
比如一个社区内容专题页上线后,各方面数据表现并不好,但是时隔几天,无论是推广渠道选择、Banner文案、专题页聚合的帖子标题,内容都未做任何改动和优化。
阶段性目标未达成,计划中的事情节点得不到有效执行,完全没有不达目标就无所不用其极,即便是通宵也要在规定时间完成计划事项的决心.
若如此,运营人员的意义何在?
做运营本身需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循环往复。
4. 做事不问目的,盲目执行且不考虑结果产出的人
这一点在很多运营人员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做运营总是在被动地做事,运营工作中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思考背后的逻辑,缺乏结果导向意识。
最明显的就是做用户运营的时候,用户沟通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是盲目地沟通,大部分停留在跟用户毫无目的的闲聊上,聊完之后并没实际的产出或者结论,完全不考虑具体的投入产出比。
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用户沟通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是做情感维系?用户需求挖掘?还是用户状态或者信息的了解?目的不同跟用户沟通的方式和内容都会不同,并且既然是跟用户沟通必然要有确定性的结论或者产出。
比如:
用户沟通的目的是情感维系,那么你在跟用户沟通之后,用户跟你的粘性或者对你的好感是否有所加强,对产品的使用是否更加活跃?
如果用户沟通的目的是需求的挖掘或者验证,那么沟通完了之后是否有确定性的需求结论?如果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用户状态,那么沟通结果是否了解到用户的近况、心理和情绪或者用户某方面的信息?
5. 缺乏目标管控意识,对计划排期不敏感的人
不能科学合理的为自己的运营设定目标,没有为了达成目标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计划事项通宵达旦的决心。
很多运营在做阶段性目标设定时都是想当然,拍脑袋,缺乏有效的依据,对于设定好的目标不做目标分解,对应的工作计划或者策略制定几乎与目标脱离,从不考虑目标设定之后所提出的下一步运营计划是否能够有效的促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措施能为目标达成带来多大贡献。
而且奇怪的是大家每周都给自己制定不同的运营目标,但每周的工作内容始终都是惊人的相似。就拿社区运营为例,基于社区发帖量的目标,每周工作千篇一律的都是出话题、做活动、做内容管理。
6. 思考问题缺乏系统性,单点思维
很多运营人员考虑问题很浅显,缺乏系统性,总是一开始就直接想具体措施,而且是想到什么是什么,有时候还会为偶尔冒出来的想法或者手段激动不已。
一个最简单且生活化的例子就可以很好的说明:如果让你以“苹果”这一个词进行联想,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立即开始给出各种答案:苹果手机、苹果电脑、牛顿、吃的苹果……。然而这种方式很难穷尽且很容易出现思路上的瓶颈,这种单点式的思考,你最多能够联想到20-30个事物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随着联想词的增多,想到词语的速度会越来越慢。
如果采用金字塔思维自上而下进行一步步的拆解,每一层及都做到完全穷尽,相互独立的话,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正如店铺运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提高销量的具体措施,而不是首先去考虑影响销量的影响因素!
系统化的思维需要主动性的去培养,如果做了2-3年的运营,依然做不到系统化思考,依然还是单点性思维,那么问题就有点大了,因为思维方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7. 不能统筹和优化自己的工作,不会做时间管理
运营事多且杂,而且经常多线程处理工作,很多运营人员看似每周都很忙碌,但经常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且效率低下?一个是工作缺乏主次重点,其次是缺乏有效的时间计划和安排。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是从自身考虑,首先想到的是领导安排的工作太多,不合理,而不是去考虑自己是否可以去做工作优化,比如分清主次重点,轻重缓急,常规性工作流程化,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等。
一切皆运营,对待自己的工作就像对待一个运营项目,觉得事情很多,很杂,做不完,这是问题。每个运营人员要做的不是去抱怨,而是去分析,找出关键原因,进而有效地去解决,去做优化。在做运营时经常抱怨而不思考解决方案的人,一定不适合做运营!
8. 在舒适区待惯了的人不适合做运营
如果你指望朝九晚六,目标能够轻轻松松达成,单纯依靠平台资源坐等用户量增加,用户活跃度提升,那么你一定不适合做运营。
做运营加班加点是常事,压力大节奏快是常态。如果你不经历几次绝望和濒临崩溃的感觉是很难得到快速成长的。
做运营3年是一个节点,能否突破直接决定了你后续的成长和发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时候思维上的瓶颈,思路上的难题,都是在你经历了高压,近乎绝望和濒临崩溃式的实践之后豁然通达的。
9. 安于现状不思改变,缺乏总结意识
几年如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没做任何改变,潜意识中缺乏对阶段性工作和成果的总结以及优化。做了几十次话题,几十次活动,依然重复着原来的思路继续出话题,做活动,没有经验和方法论总结。
之前犯过的错误,之后仍会继续重复犯错,思路局限和形成惯性思维,这对做运营的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做运营最不能应付的就是阶段性的运营总结和复盘,而且运营总结并不一定非得长篇大论,形成文字。哪怕你是做一次资料的搜集和汇总这样简单事情都可以做思考和总结。
做运营总结应该是无时无刻,伴随运营工作的始终!
写文章也是对自己一个非常好的总结。
10. 缺乏学习意识,毫无学习习惯
自我的认识,学习提升也可以当做是一个运营项目,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能够快速制定有效的提升目标和计划,并快速去实施,这是做运营的人必须具有的习惯。
如果你做了2-3年的运营,没看过任何关于运营方面的文章和书籍,没去深入了解过竞品,或者说本身对任何形式任何方面的学习都是无意识或者存在惰性,那么你一定不是合格的运营人员。
做运营仅仅凭借自己现下的实践来积累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种一叶障目式的实践很容易固化自己的思维。